血小板血型

阅读: 4890

人类血小板表面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这些抗原是由遗传决定的。通常分为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非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血型、HLA抗原有关,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至今识别和公认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已有7个血型系10多个抗原,如DUZOaP1aP1EKoBakYukBra血型系。

 

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临床意义

 

一.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死亡率较高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胎儿和母亲间的血小板血型不合,使母亲产生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能通过胎盘进行胎儿血循环内,并与胎儿血小板反应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其发病机制类似新生儿溶血病。大多由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P1A1引起的,母亲为P1A1阴性,父亲为P1A1阳性,母亲受到P1A1阳性血小板免疫而产生了抗P1A1抗体,从而破坏胎儿和新生儿的P1A1阳性血小板,其他的血小板抗原,也可引起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主要通过血小板抗原的鉴定和血小板抗体的检出而进行诊断,由于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很重要。

 

二. 血小板输血疗法无效性和输血后紫癜

给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可于血清中产生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入血小板后,可产生抗体抗体反应,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产生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或称输血后紫癜。

阅读:4890

0

分享: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