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2022年11月14日 11:11

阅读: 7886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近来有新闻报道,刚上小学的孩子因免疫力低下,家长听说输血可以提高免疫力,坚持让医生给孩子输血;还有过半百的阿姨因身体不适住院听说输血可以增强体力便也要求医院给她输血……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输血治疗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还可供给具有带氧能力的红细胞以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或其带氧能力降低所导致的急性缺氧症;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以纠正某些病人血液凝固障碍。


由于一些老旧观念,让一些人认为在手术中输血越多越有保障,甚至还认为输得越多越有营养。

事实上,输血并非越多越好,过度输血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有导致输血传染病的风险。



  输血与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输血不良反应一般指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发热反应,在输全血或成分血时,或输血1-2小时内体温上升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


过敏反应是另一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全身瘙痒、皮肤红斑、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表现。主要由免疫抗体引起,也可见于过敏性体质病人。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输血反应,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引起休克及死亡。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24小时后,多数发生在输血后3~7天,出现无法解释的发热及血红蛋白下降。



  输血与输血传染病


随着目前人们的无偿献血知识观念的提升,加上新的更高效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推广,乙肝、丙肝、艾滋病由原来的56天、72天、22天缩短至现在的33天、22天、11天。输血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同时新的血液传播疾病也不断被发现,血液的输注仍然做不到“零风险”。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临床上,正确、适当的输血不仅可以保证各个学科的临床诊疗顺利进行,也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输血治疗也不例外,它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现代输血遵循以下的原则:能不输血则不输血、能少输血则不多输。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编辑:吕俊宏

【科普】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阅读:7886

0

分享: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